笔趣阁

爱上中文>李廌师友谈记 > 中文系的老主任杨晦(第2页)

中文系的老主任杨晦(第2页)

缓过来,人们注意总结“左”

的教训,杨晦先生主持的课程调整往“务实”

努力,在当时全国高校中文学科中,是带有示范作用的。其中注重多读书、打基础这个经验,对于当今的中文学科教学,仍然富于启示。可惜不久便爆发“文革”

,课程建设的推进便化为乌有。

我读研究生时曾找过杨晦先生的一些论文来读,知道他是偏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文学的,这是第一代文艺理论家的共同点。他在1940年代写过一些颇有影响的评论,后来结集为《文艺与社会》(上海中兴出版社1949年出版),其中对文艺思潮和现象的解释,就是马克思主义的“社会论”

。杨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的,只有从社会关联和文化背景中才看得清楚。他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比作地球与太阳的关系:地球有自转律,又有公转律,文艺有自己的发展规律,但文艺的发展又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。这就是文艺的自转律和公转律,文艺要健康发展,必须处理好文艺和社会的“自转”

和“公转”

的关系。这的确是很实在的比喻。杨晦先生多述少作,甚至述而不作。他生前出版专著不多,他的文艺思想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上和讲义中,体现在他所建立的文艺学学科和学生培养上。他给学生讲授“文艺学”

“文学概论”

“文艺理论专题”

等课,问题意识强,重点研究“文艺理论,解决文艺上的各种难题”

,很注重从“文艺与社会基础”

“文艺实践与社会实践”

等角度去解释文学现象。据孙绍振先生回忆,杨晦教授讲中国文艺思想史,出入经史、小学、钟鼎艺术,其广度、深度非同小可,常有思想灵光,一语惊人,令人终生难忘。其批评郭绍虞新版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曰:用现实主义的原则去修改,还不如解放前那本有实实在在的资料。

杨晦先生从1950年起任北大中文系主任,一直到1966年“文革”

爆发,有十六年之久,是历届系主任中任期最长的,他的办学理念对中文系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影响。很多老学长回忆,杨晦总是强调大学期间学好基础知识,不急于求成,不着急发表文章;他强调做学问要有开阔的视野,坚持语言、文学不分家;他的那句“名言”

:“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系,是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的系。”

曾经给许多报考中文系的文学爱好者泼一头冷水,虽然此观念至今仍会引起争议,但他对中文系教学的定位显然是有过深思熟虑的。1954年,作家刘绍棠在中文系刚读了一年就要求退学专门从事写作,杨晦先生批评他说,你写了几本小说只算是个小作家,如果想取得更大的成就,必须同时又是一个学者。在那个政治化的年代,杨晦先生有“紧跟”

的一面,但他毕竟是学问中人,具体到教学,他还是尽量坚持让学生打好基础,扎实问学。

“老主任”

杨晦的经历颇有些传奇。1899年,杨晦出生在东北辽阳小营盘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,便到当地邮局当学徒。他很刻苦,边工作边学习,1917年居然考入北大哲学系。五四运动时,血气方刚的杨晦曾是“火烧赵家楼”

的“干将”

之一。1925年,他又和冯至等人创办文学社团“沉钟社”

,那是被鲁迅称为“确是中国的最坚韧,最诚实,挣扎得最久的团体”

。北大毕业后,杨晦先后在西北大学、中央大学等30多所高校教过书。新中国成立后,就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,直到1983年去世。20世纪50年代中期,教授分三级,二、三级多,一级相当于现在的院士,数量极少。北大中文系当时很骄傲地拥有4位“一级教授”

,杨晦便是其中之一(另3位是王力、游国恩和魏建功)。杨晦先生的著作不多,他评上一级教授时,据说还有些老师不服气。但先生资格老,德高望重,对学科建设影响大,也是很多学者所不及的。

2019年11月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