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理群的脾气与学问
*钱理群,1939年生,浙江杭州人。著名文学史家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。主要从事现代文学、鲁迅以及20世纪思想史等领域研究。
钱理群的学术起步是周作人研究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,我们读研究生那时,还没有什么学分制,课也很少,就是自己读书,有时有个讨论会,由某个同学主讲一个题目,大家讨论,导师王瑶做总结,点拨一下。记得当时老钱讲的就是周作人。老钱看过周作人很多材料,讲得很投入,有理有据,我们都很佩服。后来做毕业论文,老钱就选了研究周作人的题目,是采用和鲁迅“道路”
比较的方法。不过答辩时却引起激烈的争论,林志浩先生等答辩委员认为论文对周作人的评价过高,基本立论站不住,弄得导师王瑶也有些坐不住了。当时正是拨乱反正,文坛忙于为“文革”
时期被打倒的作家平反,周作人虽然是“死老虎”
了,但曾经附逆,非常复杂,学界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“小心”
的。那时的答辩比较认真,不像现在,你好我好大家好,这一认真就难免有争执。好在论文批判从严,处理从宽,最后通过了,评价还比较高。论文很快就修改发表了,这就是《论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发展道路》,老钱的奠基之作。
整个1980年代,老钱都处于学术的兴奋期,论文一篇接一篇发表,包括他和我及吴福辉合作的《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》,都是这个兴奋期的产品。老钱最倾心的仍然是鲁迅和周作人研究。他一发不可收,持续写了专著《周作人论》《周作人传》,还有其他关于周作人和鲁迅的论文。
像周作人研究这样的题目,在1980年代虽然有些忌讳,却又是先锋的、时髦的,是思想解放的大潮催生了这类课题,学界内外对这类研究会格外关注。2010年前后,钱理群在他的书房中
老钱选择研究周作人去敲响学术的大门,也不只是因为“先锋”
,这种选择背后可能有老钱本人的经历、心态在起作用。
老钱是志向很高的人,却历经坎坷,始终有些怀才不遇。1956年他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,一年后随新闻专业转到人民大学新闻系,他是从人大毕业的。当时大学毕业生全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。老钱最初被分配到北京的一个文化机构,不料遇上精简,不进人,便被再分配到偏远的贵州,而且一竿子到底,去了安顺的一间卫校教语文。可以想象,这位名校毕业的世家子弟一踏进社会,就如此不顺,是多么无奈而寂寞。“文革”
爆发之初,老钱也曾参与“造反”
,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,很激进,但由于家庭背景不好,又被“文革”
边缘化,甚至受批判,吃了不少苦。老钱是向往“革命”
的,可是“革命”
抛弃他。他在困扰中拼命读鲁迅,鲁迅成了他精神上的救命稻草。从北京到安顺的这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,大概就是给老钱后来的学术垫底的。
1978年,老钱考上北大中文系研究生,那时他已经过了四十岁(据说他当时少报了一岁,因为过了四十岁就不能报考了),是个“老童生”
了。老钱的鲁迅读得多,有比较充分的学业准备,他的考研成绩名列前茅,当时还作为事例上了《光明日报》。老钱甚得导师王瑶的赏识,王先生那时正在研究鲁迅的《故事新编》,就让老钱当助手,帮着整理材料和参与写作。老钱原来是准备继续研究鲁迅的,他选择研究周作人这个题目,也与鲁迅的研究有关。老钱感兴趣的是周氏兄弟为何“道路不同”
,是否可以从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上做点文章,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题目。老钱出身大家庭,家庭成员的各种政治走向复杂,兄弟姐妹往往“道路”
不同,命运也迥异。老钱自己也是向往革命“道路”
的,却又被革命所抛弃。对于“道路”
选择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命运感,可能就导致老钱对研究周氏兄弟“道路”
的差异特别感兴趣。
老钱的研究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,是性情中人,却也是时代的产物。他要通过周作人研究重新发现“自我”
,同时也发现“五四”
的价值。在1980年代,“五四”
是很神圣的标杆,不光是老钱,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几乎都有这样的梦想——返回“五四”
,以为返回“五四”
就可以重建被“文革”
搅乱了的社会秩序,就可以很自然地通向开放、民主和健康的未来。老钱并未超越我们所处的时代,他同样是无条件地崇拜“五四”
,选择鲁迅与周作人的“道路”
比较,也正是为了发掘“五四”
思想资源。在老钱看来,周作人足以代表反封建的潮流,站到了“五四”
的时代高度,其所主张的个人独立自由,以及适度的远离时代潮流中心,都可以成为当今的“思想资源”
。老钱格外看重“五四”
时期的周作人,认为周作人要比一般“五四”
先驱者更有思想,也更了解中西文化,因而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也更大。这些观点都是有根据的。老钱在这一点上建立了他的学术自信。
但老钱显然也碰到了难题,他不能回避周作人后来“落水”
的事实,为解决这个难点,他想通过周氏兄弟“道路”
之比较,去观察二人思想的异质性和矛盾性。很多时代性的大问题,老钱都力图从知识分子(主要是文人)思想选择的层面给予解释,尽管这种解释有些大而化之,仍未能深入到性格、心理等更深入的层面,也可能夸大了文人这一特殊阶层的“代表性”
,但老钱的研究还是比较充分满足了1980年代对现代文学提出的问题。
从那个时期开始,老钱就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格局——他喜欢抓大问题,喜欢考察“道路”
的选择,他把知识者特别是文人的“精神历程”
看得尤为重要,往往就当作时代潮动的标志。他擅长做“现象研究”
,办法就是找几个作家作为个案,挖掘其精神变化,由此勾勒时代变化。和一般学院派不同,老钱的研究并不追求所谓“价值中立”
,而力求有对于现实的“观照”
意义。他的“精神现象”
研究都是有现实意义的。他从周作人那里重新吸取“五四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