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爱上中文>李廌师友谈记 > 钱理群的脾气与学问(第2页)

钱理群的脾气与学问(第2页)

反传统的精神,思考启蒙的意义,特别是人道主义与个性解放的价值等问题,这些其实都是1980年代流行的话题,是当时知识分子所热衷讨论的。后来老钱又关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作家的思想精神变化,同样是有现实的指向,希望重新梳理革命的传统,从历史中获取某些启示。

时过境迁,在新一代年轻的学者看来,也许老钱研究周作人的思维方式和某些概念已经显出有些老旧,但这不妨碍它具有鲜明的思想史上的价值。老钱的周作人研究,是1980年代鲜明的思想成果之一。

老钱后来转向研究1957年“反右”

,研究毛泽东,研究“文革”

,所有这一切,基本上都是延续他1980年代治学的路子,不过似乎越来越卷入政治,批判性也越来越强烈。

老钱毕竟是中文学科出身,对社会精神现象有特别的敏感,善于使用象征性的归纳去完成深度分析,使用材料偏重知识者的认知及感受,多从文学的角度勾勒现代思想史的线索。这当然也有其所长,特别是在精神性的评说方面,但在历史学者看来,这些研究也许不够缜密,文学性的发挥太多,所谓“历史现象”

的抽象解释也未免有太多的感情色彩。以思想史代替文学史,可能造成学科的“越位”

,在文学史与政治思想史两头不讨好。但老钱有学者的坚执,他还是一以贯之,有自己的研究方式和惯性。他仍然迷恋于知识者的精神现象,相信这方面的研究是能抵达历史深处的。

老钱自然不属于循规蹈矩的学者,他有持续的强烈的使命感,有广大的现实关怀,又总是很叛逆,对于官方的、流俗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,对于民间的处境却格外同情。他非常天真(当然也是非常难得)地相信思想的价值与精神的作用,如同他自己一本书所说,是富于“堂吉诃德气质”

的。老钱一边写作,一边想象着文章的移世作用,总想做一些能转移视听、改进社会的事情。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很可爱又可贵。

记得老钱写过一篇文章,是讨论“单位”

对于个体的影响的,认为个人很难摆脱“单位”

的制约,这就形成了某种个性压抑的生活形态与思维惯性。其实老钱也一直有“单位”

,不能不做“单位人”

,也就是所谓“体制中人”

。不过老钱比较幸运,他后半生的“单位”

北大,有很多思想的缝隙,相对比较自由,老钱也可以“任性地”

发表自己的言论,包括某些可能有点“犯忌”

的言论。老钱的个性没有被压抑,而且似乎越来越舒展。他多次受到有关方面的批评,甚至是有组织的批判,但几乎每次都是有惊无险,老钱照样“任性”

地发出自己的声音,照样一本一本地出书,名气也越来越大。他不只是现代文学的专家,也是颇有影响的自由思想者。

生活中的老钱很厌恶政治,一谈到官场就要皱眉头的,但他一刻也未能脱离政治,甚至可以说,他对政治其实是热衷的。在朋友聚会时,指点江山,议论时政,臧否人物,是他的一种爱好。记得有一回在香山聚会,晚间散步,有同学开玩笑问老钱,老兄这样多的批评与政见,就不知做件事有多难,让你去当个县长、镇长什么的,你能做成一两件实事来?老钱说“这个我可干不了”

。虽是玩笑,但这样的要求对老钱未免苛刻。老钱其实就是一介文人,他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很清晰,就是当自由的思想者和现实的批判者。他的思维深处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积淀,相信历史的规律,也相信有某种完善的制度,他致力于思想界的批判,始终怀有社会改革的理想。

在他的文章中我们总能感触到某些强烈的政治诉求。特别是他近年来关于“反右”

及“文革”

的研究论作中,政治性的诉求就表现得更为明显,这对于学术可能是得失参半的。身为学者,老钱也在追求学术的尊严与自由,但更多时候,老钱总想象着自己在超越“体制”

,站到“民间”

(其实“民间”

也很复杂)立场发言,这又可能被“事功”

所牵引,失去某些自由。老钱如同一个足球守门员,罚点球时,站在球门中间,防范着球门的两边,但哨子一响,他只能扑向一边。老钱多数情况下都是扑向现实“事功”

这一边的。

老钱深受鲁迅影响,他欣赏鲁迅的“反骨”

,学习鲁迅的批判性思维,不过,他并不心存鲁迅那样的哲人式的悲观与“绝望”

,老钱毕竟是理想主义者,他对于“不合作”

的反抗还是抱有天真的梦想的。志则大矣,尚非其时。老钱很真实、坦诚,也有些峻急、易怒,这也影响到他的文风。读他的文章不能隔岸观火,你很难找到中庸平和四平八稳的气息,他喜欢用诸如“拷问”

“逼视”

“还债”

等情绪化的字眼,他不断从历史描述中延伸出严峻的问题,让读者引火烧身,感同身受。

老钱永远那样热情、投入、异端、叛逆,年近八旬,还蓬勃有生气。他几乎没有什么爱好,吃顿饭都可能在想问题,老是催促自己“赶紧做”

,写作就是他生活的全部。据说他每天醒得早,躺在床上构思一天要写的文章,一起床就笔耕不止,每天都能写上几千字。他的书一本接着一本出,我阅读他的书的速度(其实很多还来不及看)赶不上他出书的速度。老钱很喜欢当老师。他讲课非常投入,激情飞扬,有自己心得,又常常来点煽情,大冬天都会讲得满头大汗。学生很欣赏他,选他当“北大十佳教师”

。退休之后,老钱仍然喜欢和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联络。众多青年人来信来访,他不厌其烦地接待。他成了年轻人的偶像,拥有众多的“粉丝”

。老钱也谨慎地发现如今的青年过于势利,他说大学在培养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

,这句话被当作名言到处传播,但这并不妨碍老钱继续和青年密切交往,老钱一如既往地当“青年导师”

,总是寄希望于未来。

顺便说个逸事。2001年夏,在一次会议上,某高层领导点名批钱理群,指钱在一本书中批判现今是“吃人”

社会。其实有误,那文章不是钱理群写的,只是收在钱理群署名的书中。刚接任的北大党委书记很紧张,讨论如何处置。当时我当中文系主任,在会上说:历史证明因言获罪有些不妥,除非有红头文件,否则不要轻易处理。书记说:“当然,我又不是傻子。”

便指示副校长去和钱谈话,同时向上报告,说是老钱已提高认识,我们妥为处理。结果钱毫发未损。但外界炒得很凶,说钱已被“开除”

云云。

我知道老钱不太上网,这对他可能是一种幸运,他可以过滤许多嘈杂的声音,包括对他的批评。这样他就可以更好地沉迷于自己的思考和写作。一个健全的社会总要容许有不同的声音,容许有批判的角色存在。在我们有些沉闷的社会文化结构中,有老钱这样的理想主义的批判的角色,有些听起来不那么谐和的声音,未见得是坏事。

据2014年12月14日在三联书店举办钱理群作品出版发布会上的发言稿,稍作整理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