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爱上中文>李廌师友谈记 > 北大为何没有校训(第1页)

北大为何没有校训(第1页)

北大为何没有校训?

北大现在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,值得肯定,这些年来也取得一些成绩,但北大眼中的世界一流,无非就是哈佛、普林斯顿、牛津、剑桥等。那些大学的确非常了不起,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但北大领导和老师们是否想到过,老北大在当年就曾经是世界一流的。无论是办学理念、教学质量、开放程度,还是人才培养,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大,以及西南联大时期的北大,都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成功的大学。那时物质条件并不好,但其他条件都是一流的。世界上极少有大学能像北大这样,与自己的民族、国家的命运联系如此紧密,发生过如此大的影响。所谓一流大学评价很复杂,但有一条比较简单,那就是社会公认的程度。老北大的社会公认度是很高的。可惜现在的北大不争气,已经把“老本”

丢掉不少,尽管物质条件很好了,可是精神气度已经不行。我觉得当今中国的大学包括北大,的确需要向西方好的大学学习,但有两点不能忘记:一是中国的北大和其他大学,无论怎样发展,也不可能变成哈佛、牛津等大学,我们还是中国的大学;二是中国自己也有过成功的大学办学传统,需要继承,而不应当背弃。下面,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老北大的成功的办学传统。

老北大的成功,首先在于办学理念的先进,其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八个字:思想自由、兼容并包。这是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理念。也许有人说,现在情势与蔡校长那时完全不同,不宜照搬这八个字。我也认可办学不能脱离时代要求,但从教育理念的层面去理解蔡元培这八个字,还是觉得高明。这种办学思想,超越了工具性思维,是很大气、很有现代意识的教育观念的体现,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,有利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与潜力的发掘,使大学能真正成为文化中心与精神高地。北大至今没有校训,但事实上,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已经成为一代代北大人记忆最深的警句,也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北大校训。

有些人是有个心结的,生怕一提“思想自由”

就是政治自由化,讲到“兼容并包”

就难免包容政治上反动的东西。这种思想禁忌几乎成了“集体无意识”

,大家就不要去碰了。其实,只要认真研究一下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,看看其历史内涵与文化积淀,就大可不必如此紧张。所以,这里我们回顾一下老北大的历史,特别是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的来路,让我们感受一个大学应当如何定位,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,可能是有参照意义的。

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通常被看作我国第一所现代形态的大学,其实这个所谓“现代形态”

时间有些提前了。1898年建校之后,有十多年时间,很难说就是现代的大学。当时文科基本上是桐城派与“文选”

派的天下,学生则以官员或者官宦子弟居多,都是抱着升官发财的目的来上学的,学校风气相当陈腐而且保守。学生称呼老师不是叫老师、教授,而是“大人”

“老爷”

,老师可以放纵赌博、嫖妓,当时北大甚至被民间加以“赌窟”

“探艳团”

的恶名。中间有一段几乎就办不下去了。直到1916年,北大才转变风气,真正朝着现代大学的方向来办学。这是因为来了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。蔡元培开门见山,在就任校长的演讲中就提出三点要求,可以看作北大精神的第一道闪光。蔡先生说,第一,大学是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的机构;第二,学生不应当“专己守残”

,意思是既要专精又要博雅,注重人格修养;第三,大学应当有思想学术的自由。他画龙点睛,说了这样一句关键的话:“此思想自由之通则,而大学所以为大也。”

蔡元培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大学教育,深受现代教育之父洪堡的思想影响。他认为,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,是人文精神的摇篮,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,但不是道德楷模,不是宗教之所。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,囊括大典,网罗众学之学府。

他还说: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书的机关,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,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。

蔡元培认为,“学”

与“术”

可分为两个名词,“学”

为学理,“术”

为应用。治学者可谓之“大学”

,治术者可谓之“高等专门学校”

他说,知识分子要开辟自己的领地,发挥影响力,不依赖于政治,不顺应当权者,切断大学文凭与国家俸禄的等同关系。

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后,校风好转,教师、学生道德水准得到提高。当时北大教师当中成立过一个叫“进德会”

的团体,要求会员不嫖、不赌、不娶妾,还有不当官吏、不做议员,等等,居然拥有1000多会员。但蔡元培的理想不只是整顿道德,还要仿照西方先进大学的通例,办一所中国的现代的大学。他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“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”

,放开胸怀,聘用各方才俊。这就使北大任用教员着眼于学问,不受政治、派系或者其他非学术因素干扰,只要有学问,言之成理,哪怕观点对立,都可以在北大立足。当时北大聘用了一些所谓旧派人物,诸如刘师培、黄侃、林损、辜鸿铭、马叙伦等,他们比较倾向于现在说的文化保守主义,后来他们还站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。同时北大也引进了陈独秀、胡适、李大钊、钱玄同、周作人、鲁迅等一批激进的改革的人物。

这里说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的史实,看看我们老校长的气度胸襟。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,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。蔡元培与陈独秀政治信仰不一样,个性也迥然不同。陈独秀是“炮筒子”

,你看他那篇《文学革命论》,声称要拖十八门大炮为前驱者助阵,他说话写文章就是这样锋芒逼人。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,是绅士加传统优雅文人的那种气质。但蔡元培赏识陈独秀的锐气,当然还有他在青年中的影响,他是翻阅了十余本《新青年》后决意要聘陈的。为了礼聘这位比他小十多岁的陈独秀,蔡校长亲自去陈的住处拜访,一趟趟“多顾茅庐”

。陈习惯熬夜,起床很晚,蔡元培几次登门陈公都还在梦见周公,蔡老先生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,等待陈独秀醒来。

年轻气盛的陈独秀开始并不领情。他志向大了去了,哪里肯“屈身”

当一个教师?何况那时他正在专心办《新青年》杂志,编辑部又在上海。但蔡的诚意和气度最终还是感动了陈独秀,使他决定将《新青年》搬到北京来办。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契机。有了《新青年》与北大的结合,也就有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