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爱上中文>李廌师友谈记 > 北大为何没有校训(第2页)

北大为何没有校训(第2页)

在蔡元培礼聘陈独秀后,陈又推举胡适进北大当教授。胡适当时才二十多岁,“海归”

派,可是博士学位还没拿到。是陈独秀看到文章,欣赏他的才情眼光,得到蔡元培赞许,才决定请他来北大的。后来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。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,如果没有蔡元培,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报刊的编辑生涯中度过。

我讲这段佳话,是为了说明蔡元培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的办学理念。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,使这所大学能够“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”

,行“思想自由之通则”

。除了聘用旧派与新派的人物,那时北大还会集了许多非常有学问、有特色1924年北大国学门同人

的学者,例如马寅初、陶履恭、王星拱、陈大齐等,他们后来都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开创性角色。北大在很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当时中国最有学问、最有思想、最有激情与抱负的一批知识分子,形成了各种学派、思潮与主义交锋的一个平台。各种新的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、社会主义、人道主义、无政府主义、新村主义、托尔斯泰主义、易卜生主义,等等,纷纷亮相北大,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。那种问难质疑、坐而论道的自由学风,也由此形成,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、吸引一代代学子的独特传统。

北大会集了各色人物,大都是有个性的角色,彼此学术理路和文化立场都不一样,怎么才能相安无事,有竞争又有协作呢?什么机制在起作用?那主要就是教授治校。这是蔡元培主政北大期间做的第二件大事:建立起教授会和评议会。这些措施是仿效德国大学管理方法。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选,凡学校章程规矩及重大事项(如开放女禁,给予女生同等入学权利),都要经评议会同意。以上我们回顾了北大自由校风形成的历史。但是具体来说,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这两句话到底出自哪里?让我再从头说来吧。

当陈独秀、胡适等人通过《新青年》杂志大力推进新思潮,最终形成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衰腐的伦理道德的新文化运动,就遭到文化保守派的猛烈反抗。当时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一是北大原校长严复,另一就是著名翻译家林纾,都是当时文化界举足轻重的角色,而且他们对中国近代文化是有过重要贡献的。当时林纾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文化、新思潮,尽管他自己二十多年前也主张过改革,但此时转向保守,认为只有抵制西方的影响,回归古代文化与伦理,才能救中国。林纾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180多种,是当时大师级人物,他看到胡适一般人提倡白话文写作,是深恶痛绝的,所以他把矛头直接指向北大。1919年2月林纾在上海《新申报》发表两篇小说,用一些化名影射陈独秀、胡适与钱玄同,甚至进行人格侮辱。当时有些读者认为林纾是借小说暗示要求军阀政府干预北大行政。林纾还在报上发表公开信《致蔡元培书》,控诉北大“尽废古书,行用土语”

“复孔孟,铲伦常”

“尽反常轨,侈为不经之谈……令人心丧弊,已在无可挽救之时……而中国之命如属丝矣”

。林纾严厉警告蔡元培搞教育勿“趋怪走奇”

,误国误民。蔡元培当即在《公言报》复函,这封信被广为引用,事实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支持。信中驳斥了林纾对北大所谓“复孔孟,铲伦常”

,以及“尽废古书”

的谣言,不符实际,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办学理念:“对于学说,仿世界各大学通例,循思想自由原则,取兼容并包主义……无论为何种学派,苟其言之成理,持之有故,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,虽彼此相反,而悉听其自由发展。”

这就是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的来路。

我们可以这样看,如果没有这种学术自由,对不同思潮学派宽大包容的胸怀,也就没有北京大学,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,甚至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的立足之地。没有蔡元培这种办学理念,像陈独秀、李大钊,甚至还有后来的毛泽东这些共产党人,他们能够拥有最初发言的平台吗?现代科学民主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,正是依赖北大这种自由的宽容的学术环境才得以诞生和成长。我们不能忘本了!不能一提到“思想自由”

,仿佛就是洪水猛兽;一提到“兼容并包”

,就说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,是资产阶级的东西!那就把好东西都推出去了,多么可惜!

以上我们回顾了蔡元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的理念,以及北京大学如何靠这一理念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。后来蒋梦麟、傅斯年、胡适当校长,基本上还是秉承与发展这个办学理念。如蒋梦麟把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阐释为“大度包容”

的北大精神,认为这种精神既符合世界很多一流大学的通例,又与儒家“道并行而不相悖,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”

的概念相通。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,并不只是蔡元培一人的思想,而是中国现代大学出现的代表性思想,或者说,是北大所以成为北大的精神资源。这一百多年来,北大这个名字这么响亮,跟北大思想自由的宽容的校风很有关系,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,虽然也有过许多阻挠与挫折,但多少还是艰难地传承下来了。

一个学校除了有大师,有大楼,还要有校园故事,有许多能成为一代代学生不断传说下去的故事。北大总有许多性情中人,许多有风骨个性的学者,他们的故事往往就负载着、积淀着学校的精神传统。比如辜鸿铭,长衫马褂留辫子,还满口“牛津腔”

讲《论语》,太怪了,但有学问,而且他的某些见解在事实上对“五四”

新思潮激进的一面有牵制作用,或者说,起到某种结构性的平衡作用。虽然他是个反对新文化的保守人物,但在一代代传说中,又成为一位有个性、有主见的怪才,大家都觉得应当容纳这样的人物。这就是一种理念的传承。

又如马寅初,当过北大校长,却那么“死心眼”

,认准了自己经过研究的学问观点,主张控制人口增长,即使面对众多大批判,哪怕是巨大的政治压力,自知年近八十,寡不敌众,也要单枪匹马,出来应战,直至战死为止。如果当时当局能听取这位学者意见,也就不至于弄到人口膨胀十多亿才着急实施计划生育了。从政治角度看,马寅初先生真是“不识时务”

,但在北大居然有这样坚持真理不畏权贵的校长,也是独特的风景。许多诸如此类有学问、有个性的学者,他们成为北大精神的支柱。不要小看这些校园故事,一代代北大人所接受的传统滋养,很多就是从中获益的。北大是个多故事的地方,也是传统深厚的精神高地。当一种校风形成,代代相传,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。在这种氛围之中,人们比较宽容,尽可能给学者自由发挥的空间。这里不是没有矛盾,也肯定会受到外界各种压力,但多数人都一心向学,也比较习惯给他人以空间,缝隙就比较多,一般情况下不至于被逼到墙角,化解外界压力的可能性也比较多。这正是北大可爱的地方。

实事求是说,北大虽然有时有些“自恋”

,但无可否认这所大学至今仍然是比较自由、活跃,也比较具有批判精神。北大那种特有的氛围,是从蔡元培开始不断培育出来的。一代代的北大人,始终都还比较神往蔡元培先生开启的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

的办学传统。这是无形的力。

据笔者2009年秋在北京大学新教职工岗前培训会上的讲话稿整理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