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爱上中文>李廌师友谈记 > 我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旅(第2页)

我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旅(第2页)

评论多,能够深入到作品艺术肌理的研究少。我虽然没有“圈子”

,也想做一些切实的批评,可惜力所不逮。

我研究的第三个领域是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。1981年留校任教,在现代文学教研室,鲁迅、小说、诗歌、戏剧等方面都有老师在做,那我就“填补空白”

吧,选择做思潮与理论批评。一开始我并不打算以文学思潮为研究方向,还是想研究鲁迅,或者写点诗歌评论。但有些“因缘”

很可能就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轨迹,学术研究也是这样。1985年我参加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会议,写了一篇关于五四现实主义与欧洲思潮关系的论文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上发表了。王瑶先生认为还可以,适合我的理路,就建议我研究文学思潮与批评。这样我就开始用主要精力研究文学思潮了。收在集子中的《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》,其实就是我博士论文《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》的微缩版。我主要做了“清理地基”

的工作,把现实主义思潮发生、发展与变化的基本事实呈现出来。现在看来这篇论文也写得平平,但那时关于思潮流派系统研究的专著还很少,我等于开了风气之先,“带出了”

后面许多篇思潮研究的博士论文。

1990年前后,学界空前沉闷,我给学生开批评史的课,意在接续古代文学批评史,认为现代文论也已经形成新的传统,清理现代文学的理论批评也应当是重要的课题。批评史这门课带有草创的性质,讲授每一位批评家,都要从头做起,非常费工夫。收在集子中的那几篇有关文学批评的论文,大都是在讲稿基础上写成的,后来成就了《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》这本书。这本书下了“笨功夫”

,也提出一些新的看法,我自己也比较满意。

新世纪初年,我着手做“现代文学传统研究”

的课题,这也有其现实的针对性。面对那些试图颠覆“五四”

与新文学的言论,我强调的是在当代价值重建中“小传统”

(相对古代的“大传统”

而言)的意义。集子所收《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“新传统”

的生成》等文,特别注重考察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、沉淀、释放和延传,分析当代文坛中“现在”

与“传统”

的对话。这些观点在文学史观念与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创新。而更实际的影响,是回应那些对“五四”

与新文学的挑战。

2011年到山东大学后,我提出要做“文学生活”

的研究,还和山大的团队一起申报了“当前社会‘文学生活’调查研究”

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。收在集子中的《“文学生活”

概念与文学史写作》大致体现我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设想。我认为以往文学研究大都围绕作家—作品—批评家这个圈子进行,对于普通读者的接受很少关注。而“文学生活”

这一概念的提出,是想更广泛地认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消费状况,关注不同领域、不同层次读者的“反应”

,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社会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,激活被“学院派”

禁锢的研究思路和方法。这项研究得到了学界普遍的认可。

我研究的第四个领域,是学科史,收文12篇。这也多是由教学所引起的课题。我给研究生开设了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”

的课,目的是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做一番回顾与评说,了解这个学科发生发展的历史、现状、热点、难点以及前沿性问题。意图是给学生一幅“学术地图”

,领他们进门。收在集子中的多篇文章,都是当时讲课稿的整理,侧重的是学科史的梳理。值得欣慰的是,一些大学现在也开设学科史这类选修课了。2006年后,我担任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,更加关注学科建设问题,不时写一些学科评论,比如收在集子中的《思想史取替文学史?》《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》和《文学研究中的“汉学心态”

》,都曾经引起过学界的热议。而写于2011年的《现代文学研究的“边界”

与价值尺度问题》,也是紧扣目前现代文学研究的状况和某些争议而发言。后来这篇论文获得“王瑶学术奖”

,大概也是因为涉及学科发展的描写议题,大家都比较关心。

虽说是自选集,也并非就是把自认为最好的论作拿出来,还得照顾到不同阶段几个领域的“代表性”

。其中有些发表较早的“少作”

,现在看是有些青涩的,但也不失年轻时的天真,虽然惭愧,但也还是收到集子中了。

给自己编集子,一面是埋藏,一面是留恋。这些芜杂的篇什其实“意思”

不大,但毕竟留下几十年问学的脚印,其中或有一孔之见,那就不揣浅陋,以表芹献吧。只是想到那些读者省览拙集,要花费时间和精力,我是既高兴而又有点不安,只能预先在此说一声谢谢了。

2019年6月1日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