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即便如此,礼部的其他官员也只能干瞪眼。
毕竟这位不但地位高、资历深,还特别懂得分寸,要是得罪了他,恐怕不用他说什么,你的上司就得跪下赔礼道歉了。
所以,这几天胡惟庸过得逍遥自在,简直是太舒服了。
甚至,他还觉得这种一边摸鱼一边看别人忙得团团转的日子,竟然让他感到一丝奇妙的满足。
天哪,这种明目张胆带薪摸鱼的感觉,真的很爽!
不过,摸鱼的日子终究不会持续太久。
果然,眼看科举临近,终于有礼部官员来找胡惟庸了。
其实也没别的事,只是让他审查一下考题,并派遣各地的监考官罢了。
没错,全国各地的考试都是由礼部派人前去监考的。
考题也是由礼部事先准备好的,再送往各地。
所以,这些都需要提前在礼部审核。
而作为名义上的主考官,胡惟庸不仅要审查,还得签字确认。
没他的签字,这事就无法进行。
胡惟庸心里清楚得很,自己手头的这份考题绝非为童生试量身打造。
若真照此施行,简直是对士子们的羞辱,就像把高考中最难的部分硬塞进小学生的试卷里,后果不堪设想。
这不是得罪几个考生那么简单,简直是制造混乱。
几位副考官拟好的题目摆在胡惟庸面前时,他例行公事般地浏览了一遍。
嗯,经典经义题、公文撰写、作诗,无一不是沿袭传统。
这类题目不追求创新,只求稳扎稳打。
世人虽常批评科举制度死板枯燥,但历史上确实找不出更公平的晋升途径。
胡惟庸掂量着手中的考题,深知经义题旨在检验士子对经典的理解深度,同时窥探其核心思想与逻辑思辨能力。
这不是单纯背诵就能过关的,也不是简单翻译文言文就能满足要求,到了科举层次,考察的重点转向了实际能力和性格修养。
公文写作更是如此,即便到了现代公务员考试依然保留着类似项目。
只是明朝的公文格式和措辞都有严格规范,这同样是能力测试的一部分。
毕竟一旦通过殿试成为进士,立刻就要面对行政事务,而大明并无专门的官员培训机制,所以科举必须迫使考生提前掌握这些必备技能。
学不会?那就别妄想入仕!
审视眼前试卷,对照以往科举试题,胡惟庸觉得总体还算中规中矩,符合他的预期。
然而还不够完美。
尽管这些题目已初具明代晚期八股雏形,但整体难度偏低。
这绝对不行!
虽然胡惟庸定制的完整试卷仅适用于会试阶段,但眼下童生试之际,也得让士子们提前体验一番高难度内容,让他们感受下真正考验的分量。
不然岂不是辜负了自己曾经寒窗苦读的意义?
想到这里,胡惟庸放下试卷说道:
“此题稳妥周正,并无明显瑕疵,诸位皆是经验丰富的长者,胡某并无异议!”
这句话刚出口,那些副考官们的嘴角几乎都要咧到耳朵边去了。
看似评价不高,可偏偏这种评价才最为真实。
毕竟这不是撰写华丽文章,非要追求卓越非凡、立意深远、吸引眼球才行。
若能得到“稳妥周正”
“无明显瑕疵”
的评价,他们已经心满意足。
未来某一天升官时,这评价或许就能派上用场。
然而,众人道谢之后,胡惟庸又补了一句:
“如此,胡某再添一道题,置于末尾!”
“若有人能答出此题,评阅时可提升一等;若未能答出,亦无需降低等级!”
话音未落,他便提笔疾书,在试卷后的空白处迅速完成。
此刻,因试题保密规定,留在职房中的全都是此次科考的相关人员。